融媒体向智媒体飞跃 你准备好了吗?

2019-05-20 15:15 知音官网发布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推送,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新技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颠覆了人们对媒体的旧有概念。传媒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度的、革命性的变革,不少专家学者从当下的媒体发展态势中看到一种趋势——媒体正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
 
融媒体如何实现向智媒体飞跃?11月16日—1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的主题论坛上,行业管理者、行业从业者、业内专家学者等共同聚焦迈向智媒体的路径与可行性方案,从而共同探讨融合产品到融合体系的目标路径,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技术路线和价值准则。
 
多元成分进入 方能开启智媒体时代
 
“有很多人一提到智能媒体、智媒体时代,常常第一印象就是所谓的技术植入。当然这里有很多跟技术相关的,包括云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但它所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是结构性重组,更大程度上是传媒领域发展范式、运作范式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性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主题演讲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信息的扩增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海量信息的产生。如果用传统的人工编辑把关,能处理的信息不足百万分之一。”喻国明以数字化媒介支撑下信息生产方式的扩增为例,指出了时代发展对人工智能的必然呼唤。
 
在喻国明看来,确立一种生态级的传媒理念颇为重要,传媒领域不仅仅是内容传播,还应该包括社会、市场、生活、资源的方方面面。“不但要有传统媒介,还要有更多的技术公司,以及更多学术性的、研究性的咨询公司,要比过去传统媒介时代和融媒体时代有更上一层楼的多元性的成分进入,才有可能开启智媒体时代。”
 
“我们传媒要做的是什么?首先要做好新闻内容,然后将做新闻内容的能力延伸到泛内容,通过内容创意结合项目、产业,摆脱经营困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作出了这样的论断。
 
范以锦认为,应对当前的状况,媒体应进行“双连接”,即以优质新闻内容、泛内容连接用户。相对应可以带来两个价值提升,即新闻内容产生强大影响力后带来社会价值提升、泛内容运营产生的商业价值提升。
 
“媒体对接人工智能后,随着媒体边界的不断扩展,能形成两个模式,即智能化思维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智能化泛内容生产盈利模式。”范以锦认为,将两个连接很好地结合起来,力求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同时增值,是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实现从化学反应到基因进化的转变
 
在技术驱动下,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智媒体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个别媒体的探索和实践,使媒体发展呈现出智能化、智慧化、智库化三大特征。
 
媒体智库建设是迈向智媒体的路径之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分享了他对媒体智库与智库媒体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为什么要建设媒体智库?刘红兵认为,主流媒体开展智库建设,是基于传统媒体实施融合转型的内在需要。他说,步入移动传播时代之后,随时化、轻阅读、强互动的社交媒体快速崛起,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领域优势不再,迫切需要通过媒体智库的建设推出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思想产品,将媒体服务领域由单纯的信息传播向思想挖掘、战略研判、方案供给、价值传递延伸,推动主流媒体通过智慧转型在新时代提升新的服务能力,增创新的服务价值。
 
据介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大力推进以智库化、智能化为主的智库转型,不断打造出了十大传媒智库体系,形成了传媒智库矩阵。对于接下来的打算,刘红兵说:“以智库倒逼传媒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融媒到智媒的脱胎换骨,打造智慧媒体,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
 
在智媒体探索的路上,脱胎于传统媒体的封面传媒一直领行业之先,提出建设智媒体。对此,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认为,人机协同是媒体融合的新趋势,媒体人的专业优势和人工智能的高效智能生产将会完美结合。他认为,全媒体是媒体的物理反应,融媒体是化学反应,智媒体则是媒体的基因进化。封面传媒开启的智媒体探索,主要包括“小封”机器人写作、打造封巢、机器合成语音播报、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和智能实验室等。
 
面对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李鹏非常感慨地表示,技术变化太快,即使目前拥有80多人的技术团队,感觉还是有些跟不上变化,这让他很惶恐。因此,未来封面传媒的方向就是继续扩大技术团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李鹏说:“通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发现自建的技术团队用起来还是更顺手,沟通交流起来也很顺畅,对媒体的导向、传播规律等把握也都更到位。我们整个团队天天在一起磨合、天天在一起碰撞、天天在一起争吵,天天在一起辩论,经过这种碰撞,也更有利于建成一支更懂媒体、更懂传播规律的技术团队。”
 
关键是从空间整合走向体系聚合
 
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陆小华看来,媒体深度融合的难点大致有三点,包括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提升传播的整体能力。而破解这样的难点,把编辑部各部分整合在一个空间中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媒体要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从空间整合走向体系聚合。
 
陆小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因为有这个系统,我们以往处理一个新闻要两个小时,现在只需15分钟。有这样的系统,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在全球任何地点,短短几个小时就构建起一个编辑部。此前的厦门金砖峰会,我们就在厦门构建了一个编辑部,这是新华社建社87年以来的第一次。”
 
因此,陆小华认为,实现体系聚合就要实现多媒体采集、内容生产、内容产品分发、内容服务等,在一定技术系统支撑下实现体系聚合,这样就能够提升体系竞争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整体传播力。他认为,体系聚合是关键,用更直白一点的话说,不能仅仅把编辑部这一部分人抓在手里,还必须把整个采集网络、记者、信息提供者都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整合到一个体系中,把每一个散兵游勇都变成一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过,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媒体领域正发生着变革,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领域中的应用并不算太好。人民网董事会秘书李奇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个别领域应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但更广泛的媒体领域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人民网在未来会寻找几个细分的领域,进行精准的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开发。比如,在内容风险控制方面,通过技术连接和管理更多的数据,与一些商业网站、自媒体账号等建立联系,获得比原有媒体更多的内容资源,逐渐打造更加庞大的内容体系。
 
在李奇看来,目前行业存在着三大焦虑,即内容如何做好传播和引导,如何争夺互联网用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应用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与薪酬分配。这三大焦虑让人民网开始思考,也作出一些判断:优质内容仍然稀缺,现有媒体生产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媒体融合不是单向的,可以向内融合,也可以向外融合。
 
李奇根据人民网近两年的实践以及对媒体行业的观察,提醒从业者要重视技术,“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工具。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
 
不得不说,新技术给传媒产业和舆论传播带来的变革颠覆了过去所有时期人们对媒介的认知。区块链、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必将重塑新闻传媒业的生态。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智媒体将会让如今匍匐前行的媒体看到光亮。正如喻国明所言,“传统媒介拥有地方深耕多年的优势,信誉、影响力、人才和团队也是我们的优势。在过去一轮的发展中,我们很大程度是因为传播解决方案的不同造成弱势。但在新一轮发展中,优势如果能架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之上,我们或许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全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