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那些“变”与“不变”

2021-03-09 09:20 知音官网发布

       图表、漫画、海报、H5、短视频、Vlog……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新一轮媒体大战打响。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进程。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媒体融合背后,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近业内代表委员,聆听他们一年来对媒体融合的观察与思考。

  变:移动优先克服短板

  不变:内容建设始终为本

  今年1月10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炸,一场生命大救援牵动人心。事故发生后,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派出记者赶赴救援现场。

  现场传来的多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和山东分社“东岳客”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独家专访|栖霞笏山金矿事故救援到底有多难?被困矿工何时升井?》《被困14天,经历了什么?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被救矿工》《传递“生命之音”!人民日报记者对话写纸条的“老大哥”》等新媒体作品在全网热转。

  “过去我们仅注重给报纸写稿,突发事件报道成为我们的短板。这次救援报道,我们践行移动优先。”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说。

  “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特别是用户从小屏手机端获取新闻资讯呈横扫覆盖状态。”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编辑部播音组制片人张晓北的观察是,媒体融合对抗疫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广大用户积极参与手机端等各个新媒体平台互动,表现甚是亮眼。

  疫情期间,媒体积极探索5G、AI等技术下传播方式创新,注重用各种可视化形态第一时间报道疫情进展,为百姓答疑解惑。如《工人日报》制作了《“封城”后真实的武汉,感动万千网友……》《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一线岗位党员必须要上去,没有讨价还价》等正能量视频新闻,平均日阅读量达2000万人次。

  “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分党组书记孙德宏表示,过去一年,新媒体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爆款产品的出现以及影响力的提升表明媒体融合初创阶段基本结束,开始向量的发展以及质的提高上进步。他认为,目前亟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内容为王的价值观需要得到更广泛的确认。”他进一步说道,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最根本的还是要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有价值的内容。

  “融合发展的根本始终是内容建设。”徐锦庚对此表示认同。新闻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依然是评判核心。尽管媒体融合已经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但也存在“内功”不强、自身动力不足、依赖商业化驱动等问题。

  变:生产流程实现再造

  不变:价值判断更应强化

  “作为一名在外宣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外宣人,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媒体融合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王茂虎感慨地说道。

  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先行者”,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在打破部门、语种分割;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技术应用;强调多平台发声,多渠道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王茂虎看来,全媒体时代,要加强技术引领,提高国际传播的智能化、多元化水平。“加强技术革新是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从而打破时空界限和跨文化障碍。”

  打破部门限制,重塑生产模式,正成为许多传统媒体“断腕转型”,推进融合改革的现实选择。

  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介绍,北京日报社全力推进融合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60多年以报纸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模式、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果断关停并转了集团旗下生存困难、影响力小的报刊,快速止血,优化结构;以内容发布端融合为先导,倒逼产品体系构建、生产流程再造;建立了结构扁平、分工明确、反应迅速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组织架构;用传播力指数和成长性评价两个维度重构了薪酬考评体系;探索公司体制市场化运营。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在2020年的战疫传播实践中,《北京日报》累计推出疫情防控融媒体报道8万余篇,直播新闻发布会300余场,移动传播矩阵用户数达到1.3亿,全网阅读量超过370亿。“这在纸媒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也给我们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主流声音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李学梅说。

  “技术很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有能力、有办法提供最有价值的新闻,从而引导社会。”观察到优质新媒体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更让孙德宏感到,传统新闻真实、深刻、生动、全面、客观的要求,在媒体融合时代不是削弱了、不重要了,而是更加强烈了。

  “正因为此,下一步媒体加快深度融合,要尽可能培养更多全媒体人才,让主力军上主战场,同时应该突出强调全面提高采编人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实现能力,从而尽可能多地提供新闻价值更大的信息。”孙德宏说道。

  变:新闻功能得以拓展

  不变:受众需求持续满足

  在徐锦庚看来,疫情是一场“大考”。民众除了有对权威、及时的信息的需求之外,更有对观点、情感等“共情”的心理需求,这也“倒逼”媒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之中。

  在抗疫报道中《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实践充分把握团结奋战、同舟共济的时代主题。如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征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平台受到广泛肯定;后续推出的“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直击抗疫现场直播、带货直播等,成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功能拓展和服务创新。

  “主流媒体融媒体建设还应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主力军,关键时刻发出主导声音。”张晓北表示,媒体自身要强化政治意识,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制高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让“主声道”不为生存担忧。

  从媒体人自身来说,构建现代化全媒体传播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用户思维,服务受众信息需求。“随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变化,研判舆情传播趋势,才能制定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这是“老外宣”王茂虎给出的建议。

  在资深媒体人曹可凡看来,成功的融合转型,需要在技术上具备大数据、云计算、多平台生产分发的能力;在内容上实现定制化、精细化、移动化;在服务上呈现垂直化、社交化、智能化。

来源: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尹琨 孙海悦 李婧璇 郝天韵
转载自: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1/epaper/d7432/d4b/202103/11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