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99期
2022-11-01 11:19 知音官网发布
大勇周恩来:面对大是大非迎难而上
从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党的优秀分子和杰出代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党内思想交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周恩来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大是大非面前亮剑出击
周恩来的个性特征是刚柔相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以温和示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将刚毅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以“三人团”成员、红军总政委、政治局常委的特殊身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会上,他面对党内激烈的纷争和扑朔迷离的局势,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后来,毛泽东谈到遵义会议情况时,特别强调“恩来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清明节,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在参加黄帝陵的祭拜活动后,没有及时返回延安,而是擅自辗转西安到了武汉,准备寻机投靠蒋介石。周恩来得知情况后,随即向党中央报告,并全力阻拦。但张国焘找借口执意要见蒋介石,周恩来只好陪同前往。面对蒋介石,张国焘卑躬屈膝,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来听后斩钉截铁地反驳:“你糊涂,我不糊涂!”一句话泾渭分明,表明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
1953年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岗奉调进京后,野心膨胀,结伙串联,严重影响了党的团结。1954年2月,中央召开七届四中全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言,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增强党的团结,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周恩来先后主持召开关于高岗问题座谈会、2400人出席的高级干部会议和东北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全会精神。
复杂矛盾面前迎难而上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历经曲折坎坷。周恩来怀揣对党的忠诚之心,化解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
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尤其是在李大钊遇难后,北方局和顺直省委的工作长期没能打开局面,纠纷不断,问题积重难返。在此期间,中央几次派重要干部前往处理,但收效甚微。1928年11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国,临危受命,亲自去顺直处理这个棘手问题。周恩来一到顺直省委所在地天津,立刻开始紧张的工作,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把顺直的党挽救过来”。
1972年11月,周恩来在听取葛洲坝工程汇报时,意味深长地说:“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指导弹、卫星)。”
当时,研制“两弹一星”是世界性科技难题,而治水是千年难题,领导这两项工作的压力和风险巨大。周恩来迎难而上,特别是对水利事业投入了很多心血。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不遗余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通过艰苦努力,一举降伏了淮河水患。
险情危机面前挺身而出
在无数次险情危机面前,周恩来保持高度的党性原则,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一次次化危为机。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震惊中外,牵动人心,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重大危机关乎民族存亡。紧要关头,周恩来肩负历史使命,冒险亲赴情势危急的西安。
当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在南京,东北军主战派与主和派发生严重内讧。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坚守在危机四伏的西安,安抚军心,全力维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