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03期
2024-11-06 16:06 知音官网发布
剑与犁的交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程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从几十万大军就地转业到“八千湘女上天山”,从放牧巡边到在边境线上构筑起2000余公里的铜墙铁壁,从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到2023年生产总值接近3700亿元,从戈壁滩上崛起“年轻的城”到12座屯城分布天山南北……兵团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十万大军生产忙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王震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两军挺进新疆。进疆官兵一到驻地就开始进行生产。1950年,新疆军区命驻疆部队参加大规模生产建设。在此基础上,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成立后,推动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安全。
1949年11月,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后任兵团主持工作的副政委)到达焉耆后,看到一望无际的荒滩、草原,对时任二军六师十七团团长的谢高忠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棒多了!天助我也。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
从1950年春开始,进疆官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到1953年,便开辟了32个军垦农场,不仅解决了部队用粮困难问题,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支援地方,稳定了新疆的经济。同时,驻疆部队还创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水磨沟火力发电厂、新疆第一水泥厂、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等新疆第一批近代工业。到1953年,全军共建立工业企业76个,工业总产值达4257万元。
为使十几万驻疆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在新疆屯垦戍边,1954年8月6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批复同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由进疆二、六军大部,民族军改编的五军大部和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组成,下辖十个农业建设师、两个生产管理处、一个建筑工程师、一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
兵团成立初期,党政工作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生产管理工作受新疆省政府有关部门指导。195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农垦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国营农场,兵团成为农垦部管理的最大垦区,相关业务受国务院农垦部领导,党政工作则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领导,形成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的模式。
艰苦奋斗创辉煌
1954年,为加快新疆发展和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大批农副产品,兵团决定加速国营农场建设。1957年至1958年,兵团抽调3万余人开赴塔里木河,支援农一师开荒建场;1957年至1958年,农八师抽调上万人进至莫索湾开荒建场。
开荒建场工作非常艰辛,军垦战士进驻莫索湾后,住帐篷、地窝子,吃咸菜,喝碱水,每日生活用水只有一茶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军垦人的生产热情。比如,安登魁带领先遣队从下野地前往奎屯开荒建场时,由于戈壁滩上没有路,7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一天。“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饿了啃点儿干粮,渴了抓把雪吃,大人还好,车上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妈妈没有奶水,只能煮糊糊喝,饿得哇哇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在戈壁荒原开辟了大批农场。截至1966年,兵团农场从成立时的34个增加到了137个(另有21个牧场)。
同期,兵团在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兴办起了大批工业。1960年的石河子八一棉纺厂,“厂房没有结顶,门窗尚未安齐,更无取暖设备,偌大的车间冷如冰窖。最后,不得不打破纺织厂严禁火源的规矩,派专人在车间生起火炉,同时手提灭火器,随时准备灭火。”截至1966年,兵团人兴办了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红山嘴电站、跃进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天山食品厂、天山化工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
为增强民族团结,兵团抽出人、财、物,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1964年—1966年,兵团拨款2393万余元,帮助58个县市的87个人民公社进行规划建设。还选调李正肃、张兴汉等178名干部支援甘肃组建农业建设十一师;抽调王季龙、郑昌茂等272名干部和技术骨干,支援宁夏、青海、陕西的农业师建设;抽调167名干部组成一个现役建筑工程师的全套领导班子,支援甘肃酒泉钢铁厂建设。
兵团还在戍守祖国边防、维护领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伊犁、塔城地区6万余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苏联境内,使我边境大片耕地荒芜,许多基层组织瘫痪,边境形势骤趋紧张。事件发生后,兵团决定抽调两万余人前往边境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广大干部职工虽然知道边境条件更为恶劣,依然踊跃报名,短期内报名人数就大大超过了所需名额……(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