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4年9月 下半月版

2024-12-31 15:02 知音官网发布

美国大叔“爆改”民宿:长城好汉,看花对月
肖凤伟
  在长城脚下的渤海镇慕田峪村,萨洋是一个特殊的村民。他是美国人,曾在伯克利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后来在李碧菁创办的美中互利公司任副总裁。但如今,他已经在慕田峪村住了近40年。有人曾问他打算何时回美国,萨洋说:“我不想离开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个美国人为何要放弃收入丰厚的工作,来到中国的乡下安家呢?
移民中国,与长城结缘
  2024年,美国人萨洋把自己定居中国、在中国乡村的经历写成书——《安居长城》,于7月正式出版。回首自己在中国近40年的生活,萨洋兴奋地说:“我爱中国,这里有我的记忆、设计和梦想。也有我的激情岁月和我为之坚持的事业。”
  1979年,25岁的萨洋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他为自己找了一个老师学习汉语。老师名叫唐亮,是个温柔大气的中国姑娘。
  萨洋第一次见到唐亮,就被深深吸引了。1982年,终被萨洋感动的唐亮在美国与其结婚。四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出生。
  唐亮越来越想念自己在中国的父母,而萨洋也一直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萨洋放弃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的机会,和妻子来北京定居。
  1986年3月,那是萨洋第一次来到慕田峪长城,没想到,这一眼就让他与慕田峪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长城上,勾勒出一幅金碧辉煌的画卷。此刻的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群山之间,矗立在苍茫的大地上,雄壮而神秘。
  从此,只要有空闲时间,萨洋就会去爬长城,从头到尾把长城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对美国的亲朋好友夸赞长城的壮观,仿佛这和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朋友来北京旅游,萨洋也总会自告奋勇做他们的导游,自然,爬长城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1994年的一天,萨洋带朋友在慕田峪长城旅游,旁边慕田峪村的村民李凤泉向他和他的朋友推销纪念品T恤衫。萨洋说:“对不起,你们这些纪念品我都买过了。但是我得告诉你,我很羡慕你能够住在长城脚下这么美丽的地方。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也能有一个长城边上的房子,和你一样成为这里的一员,但我觉得实现不了。”
  没想到李凤泉马上说:“这有什么难的,你把联系方式给我,等有了合适的房子我就和你联系。”萨洋没当回事,就当对方是一句玩笑话,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对方。
  直到有一天,唐亮既不解又有些生气地质问他:“萨洋,你怎么搞的,什么时候在长城脚下买了个房子?怎么也不跟我商量?”萨洋这才知道,李凤泉不仅帮他找到了合适的房子,还因为害怕卖方反悔,替他付了定金。萨洋既开心又激动,立即开车去了80多公里外的慕田峪村。
  这是一个差不多有250平方米的小院落,三间瓦房很破旧,没水没电,屋顶漏风渗雨,窗户没玻璃,门可以跑老鼠,蚂蚁、蜘蛛在墙角随便做窝,生态一团和气。萨洋握住李凤泉的双手,感动地说:“谢谢你伙计,是你让我实现了梦想。”
  此时的萨洋是美中互利公司的副总裁,负责医疗设备和器械板块,工作压力非常大。而抽空设计改造自己的房子,成了他解压的一种方式。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设计类的知识,他需要边施工边摸索。
  只要有时间,萨洋就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阅读梁思成的著作,还去一些边远的农村考察留存的古建筑。同时,他也广泛吸收西方的建筑理念精华。
  那段时间,萨洋除了工作,一心扑在慕田峪村房屋的改造方案上。每天晚上,他都会想象着透过它的窗户可能看到的风景,在合上眼睛后的漆黑世界中,勾勒房屋改造后的模样,再慢慢进入梦乡。
  待到黎明破晓,一觉醒来的萨洋,马上会将梦中的房子画下来,作为计划的草案,接下来再做细化设计方案。
  对于慕田峪村房子的改造,萨洋在保留房子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了加固和修复。他还加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得整个房子既保持了传统民宿的古朴风貌,又展现出别出心裁的现代氛围。
  有一天,萨洋站在自己的房子里,眺望着远方,心想:“如果能坐在自己家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长城的美景该多好……”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萨洋开始绞尽脑汁地思索,怎么才能实现这一想法。
  后来,萨洋在原房子的外墙处加盖出了一条走廊,新的椽子与原有的屋檐优雅相接,空间向外蔓延,形成了深入庭院的藏书室和休息室。走廊处偌大的落地窗引入了室外的美景。
  除此之外,萨洋还在房屋朝向长城的方向,增加了一系列造型各异的窗户。如此一来,就算房子的主人在洗澡做饭时,也能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窗外壮丽的长城景色了。萨洋还在门口摆放了一块大石头作为装饰品,这也是“石头林”这个名字的由来。
  长城的景色随季节变幻而变幻。盛夏时节,窗外草木葱郁,小鸟清脆;秋天,树叶凋落,长城凸显,窗外又是一幅新的画卷。有人说,萨洋的这套房子仿佛是从山谷里长出来的。此后,这座背靠长城、隐匿田园的农舍成了萨洋和唐亮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移居乡村,成为设计师
  萨洋越来越喜欢慕田峪村的生活,这里的风景优美,村民纯朴。有一次和李凤泉聊天,萨洋说:“真羡慕你们能长期生活在这里啊,可惜,我得工作,不能长住,只能短暂地在这里休息一下。”
  李凤泉拍拍他的肩膀,学着他的口气说:“伙计,你应该把生活看得简单一点,钱虽然很重要,但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想要追求的生活也同样重要啊。当初把住在这里当成你的梦想,现在梦想近在咫尺了,你却开始犹豫了。”
  李凤泉这番话的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石子,将萨洋的心湖激起片片涟漪。那天回到家里,萨洋向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唐亮很是吃惊,脱口而出:“这怎么可能,我们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家里正需要钱,怎么能说不工作就不工作呢?而且,没有了收入,我们以后怎么养老?我可不想长期住在没有养老保障的乡下。”
  萨洋想了一会,对妻子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压力太大导致我长期失眠。我觉得钱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能够活长一点。如果继续这样工作下去,或许我连养老的机会也没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会饿死,但生病而亡却有可能,况且我们不能只用钱来衡量自己这一生。生命终结时,如果你只能说我这一辈子赚了很多钱,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唐亮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丈夫,回忆着他从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到如今满脸沧桑的过程,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心疼丈夫,唐亮最终答应和他一起迁往慕田峪村居住。
  2005年,萨洋辞去了工作,开始和妻子拥抱乡村生活。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萨洋开始认真研究老房子的设计方案,而且越来越感兴趣。他觉得,老房子就像一个谜,等待着他去探索和解密,并将它代入新的世界。
  很多人认为,老房子年久失修,不美观也失去了安全性,所以,推翻重修是最好的办法。可是,萨洋却不这么认为,老房子在他的眼中,即使再破再旧,也有它的历史意义,更有拯救的价值,不应当被推倒重来。
  定居慕田峪村后,萨洋对自己的房子进行了进一步改造。他巧妙地运用了现代设计元素,增加了通透的玻璃墙和别致的屋顶设计,为这座房子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延展感,让这座老房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于萨洋设计的房子太过漂亮,犹如从风景画里长出来的一样,很快就有人慕名来参观,也开始陆陆续续有人找他设计自己的住宅。
  萨洋自己改造的家成了他最好的名片,甚至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学生,不远千里前来参观他设计的房子。还有北京和美国的朋友特意找到萨洋,请他帮忙在附近的村子里物色合适的房子,然后再进行改造,作为自己的私人住宅或者度假屋。
  萨洋在附近几个村庄也成了名人。村民们看到他,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萨,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萨洋也乐呵呵地回应,他早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慕田峪村的一员。
  有一次,萨洋正在村子里和几个村民聊天,突然听到村委会主任李连廷在喇叭里喊:“萨洋,萨洋,到村委会报到!”萨洋也不客气,一边跑一边高声回应:“好嘞,这就来了……”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李连廷看到火急火燎的萨洋出现在自己面前,示意他坐下,并笑着把一杯茶放在他面前,说:“伙计,我们这个村庄有500年的历史了,可现在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年轻人都走了,就剩下很多老人和家庭主妇。如今你住在我们村里,就是村里的一员,应该为大家出谋划策,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李连廷说完这句话,不动声色地看着萨洋。萨洋望着眼前满头白发一脸慈祥的李连廷,突然想到了他的岳父唐记国。老人在基层工作了一辈子,直到临终前都记挂着老百姓。萨洋清楚地记得,岳父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我走了之后,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你们能够起点作用吗?”
  想到这里,萨洋心里一动,说:“你说得没错,我是有责任让这个村的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容我回去考虑考虑,我们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
  李连廷摆摆手,说:“我都替你想好了,我们村有一所闲置的小学校舍,你可以将它进行设计改造,要么做民宿,要么发展别的项目。你觉得怎么样?”
突出特色,打造网红村
  奔着负责任的态度,萨洋并没有立即答应李连廷,回到家里,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唐亮和他分析:“我觉得可行,我们可以以这所校舍为中心,在它的周围打造一个旅游度假村。不过,既然发展旅游业,首先就需要民宿和餐厅,我看这个地方很适合打造成一个餐厅。”
  就这样,2006年,由萨洋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尚朱莉投资,租下了这所闲置的小学校舍,并将其改建成了一家餐厅和一个艺术玻璃室,成立了慕田峪小园餐饮有限公司。
  该公司招聘的大多是当地的家庭妇女,考虑到她们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所以除了全职外,公司还提供了兼职。兼职人员只要每周工作20个小时就可以,这样她们就能一边挣钱,一边兼顾家里。
  2008年,萨洋再次受邻村北沟村村委书记的邀请,租下了一个废弃的琉璃瓦厂,计划将其改建成一座乡村酒店。
  萨洋记得第一次看到瓦厂时,那里的环境特别糟糕,在烧制琉璃瓦过程中,浓烟不断从烟囱中冒出,导致整个墙壁全是黑色的,地上还有不少垃圾和瓦砾。然而,萨洋却爱上了这些破碎的琉璃瓦片。
  对于瓦厂酒店的改造,萨洋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式结构、古老的原木房梁、充满西方色彩的艺术玻璃彩窗,又利用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墙,用破碎琉璃瓦拼凑成一面墙。
  2010年,瓦厂酒店改造完成。萨洋利用原有的几个瓦窖分别改造为酒店前台、行李房、娱乐室还有放映室。几个房间以门廊相联结,打开大门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它,显得格外美丽。这里也成为客人们最喜爱的景观。
  改造完成后的瓦厂外表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里边却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被人们称为完美的艺术品。同时,他还在花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给房子增添了生机和美感。
  瓦厂改造得到认可后,萨洋和唐亮又开始寻找其他可以改造的老房子。只要听说哪里有无人居住的民居,萨洋就仿佛看到了宝贝,千方百计从房主手里租过来再改造成民宿。
  萨洋的旧房改造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局限于老房子的面积,而是依据山势纵向加高、加层,让农家小院变成观景小楼;或是横向从原始外墙衍生出新的建筑,像是从石墙里长出新的空间;又或是用通透而现代的玻璃幕墙、屋顶营造出视觉的延展……
  不过,所有的改造方式又遵循同一个原则,那就是尽量保留老房子作为结构的核心,不刻意设计,让房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发生理念,几乎贯穿在萨洋设计的每一栋老房子里。
  萨洋始终认为,老房的改造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村建设,更是一种农民房的再升级。中国有70万个乡村,萨洋希望他的旧房改造能让更多中国乡村,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而不是单纯的拆除或者直接改建。
  在萨洋的努力下,慕田峪村和北沟村两个无人问津的小荒村,变成了人们口中的“长城国际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村子的经济由此得以快速增长,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工作,连家庭主妇也成了西餐厅的主厨。以前的建筑工摇身一变成土建队长,种菜为生的农民成为绿化园艺负责人。不仅如此,北沟村还有专门的食堂,每天免费供应两餐给70岁以上老人。对于村里发生的改变,萨洋感到特别欣慰,他也被评为慕田峪村和北沟村两个村的荣誉村民。
  除了持续承担旧房改造任务的同时,萨洋与妻子还积极投身于一系列文化艺术项目。他们一同出版了反映慕田峪村村民真实生活的书籍;举办了聚焦当代知识分子与土地及乡村关系的论坛讲座;并资助国内外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以此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如今,萨洋已经在中国改造了上百间房子,改造了约40栋乡间别墅。他还给每一栋别墅都取了名字,其中,“心栖地”是他最喜欢的别墅,曾刊登在美国的《AD》杂志上。
  2014年,鉴于萨洋对于中国乡村的贡献,北京市政府为他颁发了“长城友谊奖”;2018年,他在北沟村设计改造的“瓦厂”酒店,入选了中国首批“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还成为多部综艺的取景地;2020年,萨洋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长城好汉”的称号。
  朋友开玩笑地对萨洋说:“伙计,你成了我们中国的红人。”萨洋却说,他并不在意这些过眼云烟的虚名,但确实喜欢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如今,萨洋和唐亮已经在慕田峪村定居了将近四十年,不仅完全融入了中国的生活,还用地道的北京口音与人交流。有人曾问他打算何时回美国,萨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不想离开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 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