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51期
2021-10-18 14:41 知音官网发布
陈云和邓小平:中共“八大”上的“少壮派”
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召开,除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历史贡献外,作为“少壮派”的陈云和邓小平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云和邓小平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
1955年3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宣布1956年下半年召开“八大”的决定。4月,邓小平将“八大”政治报告、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名单报送毛泽东。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有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7人;修改党章及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有邓小平等9人。两个起草委员会,邓小平及胡乔木同时参加。
作为“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成员,陈云除参加一般审议和指导外,还受毛泽东之托,就报告中“社会主义建设”部分进行了具体指导和修改。其间,他突出了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作为重心,强调注意防止和反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等内容。
与具体指导和修改政治报告密切相关的是,陈云协助周恩来领导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的起草工作。可以说,“八大”主要文件中凝结着陈云的心血和智慧。
在8月22日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邓小平在就“八大”6个文件有关问题作说明时,也强调“八大”议题和安排发言应该突出讨论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主题:“像工业方面,除了一些比较带系统性的发言外,还要组织那么二十几篇稿子,这样才表现出会议是在讨论建设这个重点,只那么两三个人发言,谈搞计划,搞建设,大会里面的空气不多,那也不好。”
对此,毛泽东深表赞同:“小平同志说得对,这一次重点是建设。报告里面有这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3万字中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
很显然,陈云和邓小平强调“八大”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符合当时毛泽东等人的思路。他们强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由“七大”(注:1945年在延安召开)以来11年的形势发展决定的。其中,前4年的疾风暴雨革命战争以后建立了新中国;此后7年,进行并完成了民主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极为繁重、巨大的工作。这为召开“八大”作了充分的政治和组织准备。
关于“八大”的大事小事
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财委主任的陈云和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大会的成功举行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筹备工作。从确定“八大”报告起草人员到排列大会议程,从安排大会发言到逐篇审阅发言稿,从讨论“八大”代表选举问题到代拟大会通知等关于“八大”的大事小事,他们几乎都参与了。
从1955年5月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成立之日起,邓小平就以很大的精力主持党章的修改工作。这项工作,主要集中在1956年的4月、5月。他在这两个月中仅主持起草委员会讨论党章修改意见的会议就达11次,还不包括毛泽东、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讨论党章的2次会议和毛泽东、邓小平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介绍党章修改情况的2次会议。
1956年3月,邓小平主持中央秘书长会议,讨论“八大”代表选举等问题。后又主持召开中央秘书长会议,具体讨论出席“八大”代表名单。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陈云、邓小平等20人组成负责选举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八大”选举问题和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问题并提交报告,他们圆满地履行了职责。
9月上旬,陈云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各代表团提出的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主持第七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各代表团正、副团长联系会议,讨论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提出170人的名单;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报告,代表中央说明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和这个名单的提出经过……(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