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87期
2024-07-25 10:00 知音官网发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动荡的世界向何处去
2024年是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周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巴以冲突循环往复,加沙地带满目疮痍,世界种种乱象的背后,都少不了霸权主义的魔爪,人类将何去何从?中印缅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下简称“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周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在1954年6月先后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周总理是其中的创意者、发起者、牵头者。
早在1953年12月,中印两国代表在北京举行关于印度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即解决印度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问题的谈判时,周总理在接见双方代表的谈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并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两国之间“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解决”。
由于印方赞同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谈判进展较为顺利。1954年4月29日,双方签署了协定,印方同意放弃英国殖民当局遗留给它的在西藏的特权,确定印度和西藏的关系建立在完全尊重中国主权的基础上。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载入协定之中。
在第一次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7月)期间,周总理在同美国等西方大国较量的过程中,深感必须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西方列强作斗争,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此,周总理利用休会之机,于1954年6月28日访问印度,同尼赫鲁总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将“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印两国“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第二天,即1954年6月29日,周总理又马不停蹄地访问缅甸,同吴努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也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中缅两国关系和两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正式问世。在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期间(注: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为流传。万隆会议最后公报还提出 了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相一致的、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世之初,本是用来指导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后来也用在了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成为遵守五项原则的表率,但它却以“老子党”自居,竭力控制兄弟国家,甚至武力相向。这理所当然地受到周总理和中国政府的坚决抵制与反对。
在1961年10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突然发难,大肆攻击阿尔巴尼亚的内外政策,参会的近百个兄弟党代表团有的附和,大多数则沉默不表态,唯有周恩来挺身而出,为阿鸣不平,在向大会致辞中,周恩来严肃批评苏方的做法不符合兄弟国家的“平等原则”,是“片面的”、“不公正的”,并没等大会开完,就愤然离苏回国。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也曾针对中国。1958年,为了控制中国的国防,赫鲁晓夫跑到北京,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被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当场严词拒绝。他们指出,中国无比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染指。赫鲁晓夫碰了一鼻子灰,这也为中苏决裂埋下了伏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关系才得以回到正常化轨道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同美国也达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共识。“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超级霸权帝国,在它的字典里对待其他国家从无“平等”二字。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的《上海公报》中,明文载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美国同意将“五项原则”写入与别国的联合公报,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