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52期

2021-10-18 14:44 知音官网发布

抗美援朝: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入朝参战,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终极大考。但此次的对手,却也史无前例地强大,是正如日中天的美国。撇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说,美国单看经济实力即具有碾压性的绝对优势。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中国共产党到底行不行?全世界都在观望。
国力与困难
       朝鲜战争爆发之时,刚成立的新中国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国内尤其是广大新解放区的人心也很不稳定,建国仅仅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上的困难相当严重——本来就不发达的铁路交通,约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均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困窘到什么地步呢?刚解放上海时,政府接管的大米只能够吃半个月,棉花只能维持纱厂开工一个月,煤只能烧7天……1949年的国家财政赤字达全部支出的2/3。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拿出了对策,首先是狠下决心削减开支——而首当其冲要削减的,是军费。正如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等人会谈时说的那样,“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保卫和平。”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喘息时间,用这段时间来恢复到战前的经济水平和稳定全国的局势。
       在1950年6月6日至9日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会议着重讨论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相关问题。会议指出,要实现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为此,又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是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和巩固国防的条件下,对人民解放军和国家机关进行整编和精简,以节省军事行政费用,加强经济事业。此次全会还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七届三中全会和政协全国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也为人民解放军确定了具体任务:第一是准备进军台湾、西藏,解放全部国土;第二是消灭残余土匪,安定地方秩序;第三是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第四是加强教育工作,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第五是整编和复员工作。
       从1950年春起,人民军队即积极动员起来参与生产建设,仅东北、华北和西北军区部队,即开垦土地213万亩,同时还承担了成渝铁路建设、陇海铁路修复等大型工程和华北、西北地区水利建设。 在建设任务之外,还有农业生产指标——干部每人每年生产250斤粮食,战士每人350斤粮食,而且还不能占用老百姓的良田,只能自己开荒。
       这是一个丰收之年,然而开荒的战士们却来不及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在朝鲜半岛爆发。 
一边打仗,一边恢复经济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以极度劣势的装备痛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全面逆转了朝鲜战争。而最关键之役,就是二次战役——如果说一次战役对“联合国军”而言还有猝不及防的偶然性,损失也不甚大的话,第二次战役就完完全全是真面目的硬碰硬。“联合国军”美第8集团军和第10军这两大主力集团均遭到沉重打击,已无人会再怀疑志愿军的战斗力了。
       老资格的“中国通”、两口子私聊都讲中国话的美国前总统胡佛沮丧地承认:“‘联合国军’在朝鲜被共产党打败了。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
       而斯大林则致电称:“你们的胜利不仅使我和我们的领导同志,而且使全体苏联人民感到高兴。由于你们在抗击美帝的斗争中取得的这些重大胜利,请允许我向你们的领导同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全体中国人民,致以衷心的敬意。”
       不过,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计划。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口号下,国家战略重心不得不重新调整。1950年1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