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12期

2023-01-18 16:09 知音官网发布

奠基之功:毛泽东领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能忘记毛泽东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践“一化三改造”,领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之功。
 
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改变原来的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大规模地搞工业化建设。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才能奠定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在1949年设想,大约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根据是:国民经济还没有恢复和发展,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缺乏向社会主义转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经济秩序;占国民经济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还是个体、分散、落后的,将其引导到集体经济轨道,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中说:“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对于毛泽东的上述认识和做法,斯大林曾经表示怀疑。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斯大林并不把我们看作是共产主义者,而是把我们看作属于铁托(注:南斯拉夫领导人,以反对苏联干涉而闻名)一类的人,说我是半个铁托。”
       当时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有很高地位,他的怀疑,对毛泽东是一种巨大压力。尽管有压力,但毛泽东认准了就决不改变。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2年夏秋之交的变化,超出了毛泽东原来的预料。
       从国内情况看,发生了四个变化,一是朝鲜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到要保证国家安全,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苏联援助的100多项重大工程,也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持战争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总体快速发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二是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产值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营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三是新区土改顺利完成后,产生了不少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少数集体农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悄然兴起。四是镇压反革命运动使社会基本稳定。
       毛泽东在1951年2月提出的中国长期发展战略(即“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中的“三年准备”,到1952年就完成了,从1953年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将要开始。
      从国际情况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教训了美帝国主义,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毛泽东估计:世界大战,大体上10年到15年打不起来。毛泽东密切注意这些变化,认识也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展,由此提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他正式提出这个问题,是在1952年9月2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这次会议在研究决定了其他一些重大问题后,毛泽东借着另外一个同志的话头,说了这样一段话:“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在中央高层会议上首次谈他对过渡问题的意见,而且语气肯定。
 
毛泽东亲自下去调查研究
       毛泽东认为,过渡这件大事,只由中央作决定不妥当,要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乘专列南下,当天专列就到达河北省邢台境内。他先后请一些基层干部,县、省干部到专列上谈话……(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