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15期
2023-01-18 16:18 知音官网发布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重大关头的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场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也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主要争论问题的处理措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冲破固有的思想藩篱而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一些私营经济组织雇工人数不断增加,有的雇工人数远远超过7个人的规定。根据原来的观念,雇工超过7个人就逾越了剥削的红线,那么社会主义是否允许“剥削”?改革开放初期,雇工问题一度引起很大争论。
1984年元旦,中央发出的通知规定,对农村雇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登记发证工作,加强管理。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以便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于是以1984年为转折点,城市特别是农村的雇工大户和私营企业开始成批地产生。
关于“傻子瓜子”雇工超过100人的问题,邓小平再度表态支持。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问题出现争论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搁置一段时间再进行处理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生经济力量的发展,对经济生活的整体发展有利。
对于特区问题的争论,邓小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特区工作的支持。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其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给了特区很大的支持,也平息了对特区的不同声音。
随后,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在听取上海市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时说:我这次看了几个特区,看了几个饭店。现在看,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现在我们的建筑体制,特别是住宅的建设,住房商品化,一下子还改不过来。我们的建筑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蜗牛爬。我看深圳蛇口因为采取责任制,建筑速度快,几天一层楼。建筑队伍还是那些人,只是办法改了一下。我们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锅饭不行。
这些题词和谈话,充分表达了邓小平对特区工作的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初步发展,反映到经济体制方面,就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邓小平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冷静应对国内经济过热
1988年经济持续超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达11.3%。1988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长上。但是,农业生产增速缓慢,工业中的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加滞后,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断发酵。
1988年中央决定进行价格改革,实行所谓的“价格闯关”,方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恐慌,出现了抢购潮,物价涨势更猛,通货膨胀率接近20%,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同时,还引发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由此触发了全国性的提款抢购商品风潮。针对这种严峻形势,1988年9月,中央提出治理整顿的方针……(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