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43期

2023-09-28 16:41 知音官网发布

百万大裁军回望:中国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减少员额100万。消息传出,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中国如此大规模裁军,为世界少有。
 
关键环节是精简机构
       1985年成了中国的“裁军年”,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裁军行动。当时,世界形势很不安宁,中国军队时刻准备打仗,处于临战状态,为此维持了400万人的部队员额。为了裁军,中国当时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将裁军的重点放在机关人员的精简上,将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的人员编制精简了近半;二是实施文职人员制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通过精简整编,一大批军人脱下军装走上国家经济建设岗位,其中不少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而且为国家直接提供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力资源。
       1987年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员额为300万。”
       裁军行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精简机构。1985年,中央决定将原来的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大军区是中国军队的战区作战联合指挥机构,承担着重要方向的作战任务。当时撤除武汉、昆明、新疆、福州四个军区,中央下了很大决心。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减少军级以上的单位31个,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
       1985年至1997年,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过去的4.26%下降到了1.03%,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9.56%下降到了8.80%。当时中国的军费开支只有191亿元,折合60亿美元。按中国的人均算,只有5美元,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长期以来,军用设施只能供军队专用,但有些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或使用效率不高。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军队腾出部分机场、港口、仓库和其他设施转交民用或军民合用,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当时,全国共有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和部分铁路专线向社会开放,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空军和海军开放了一批机场供民航飞机起降,空军还派出飞机支援地方客货运输,大大缓解了航空运输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了空中交通条件。
       海军航空兵不但把位于青岛的流亭机场主动腾让给青岛市,还承担了将这个机场改建成大型民航机场的施工任务。他们出动干部战士、机械车辆加紧施工,不到一年就将机场交付使用。上海扬子江码头开放后已供国际旅游船只停泊。沈阳军区1984年向地方开放了36条铁路专用线,供120个地方单位使用,当年运输货物达660多万吨。
 
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
       中国在1985年能够采取裁军百万的重大行动,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标志着我国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
       1980年,邓小平作出了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战略判断。他强调,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长。他说:“冷静地判断国际形势,多争取一点时间,不打仗还是有可能的。”
       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激烈对抗,中苏关系高度紧张。1969年中苏两国的边防部队在珍宝岛上发生了边界武装冲突,成为轰动一时的“珍宝岛事件”。此后,中国进入临战状态,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有“大打、早打、打常规战,甚至打核大战”的思想准备。
       直到80年代中期,中央明确作出了从临战状态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作出了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完全体现了这一重大转变。此后,中国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
       1993年,中国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中国进一步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新的战略方针是军队建设的指针。可以想象,局部战争与全面战争相比,其所用兵力和战场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精简部队提供了重要依据。
       邓小平从1975年起多次谈到了军队“消肿”问题,并且说到军队副职过多的问题。他说:“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