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61期

2024-03-04 10:56 知音官网发布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队伍代际交替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共领导人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交接班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认真细致地建立起一套以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和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为核心的中共领导干部交接班制度。
 
领导干部交接班问题的迫切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偏大,繁重的工作已经使其力不从心。以国家机关30多个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的年龄构成变化为例:1965年平均年龄55岁,其中55岁以下的同志占70%,66岁以上的同志只占5.7%;而到了1980年平均年龄63岁,其中55岁以下的同志只占9%,66岁以上的同志占40%多。
       干部年龄普遍偏大的同时,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全国省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62岁,66岁以上的占40%。全国地市州委常委,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46岁至60岁的占72%,有些地市委书记已经70多岁了。全国县委常委平均年龄48岁,40岁以下的仅占10%,56岁以上的占16%。
       1979年3月25日,陈云在主持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的,40岁到50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要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人数也不要多。这些人不是当秘书,而是在我们这里当‘后排议员’。”
       陈云从老同志的现实困难出发进行论述,“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45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
       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邓小平提出把选好接班人作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来对待。
       1980年2月24日,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讲道:“我们老同志都想为党多干些时间,多做些工作,但是年纪不饶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革命事业总有一个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因此,培养和造就接班人尤其是中央的接班人,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1982年9月,在十二大上,陈云又从党的事业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战略高度,语重心长地提醒全党注意解决好领导干部的交接班问题。他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
 
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
       陈云在1982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解释为什么实行离退休制度:一、这些老同志现在比以前战争时期和建国时期年龄增大了,体力变弱了。对许多繁重的工作,已经力不从心。二、党必须建立一套承前启后的干部制度,使精力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站在第一线工作,这是党和国家必须做的大事。
       在强调退休制度重要性的同时,陈云还通过努力制定了离退休制度的指导原则,解决了离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
       1981年6月8日,陈云召集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负责人座谈,并主持起草了《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纪要》提出,“对于离休、退休老干部必须在政治上给以应有的待遇,如看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问题的讨论等等。”“物质待遇上,抗战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的离休、退休老干部,退下以后,必须给以优待,住房、医疗、交通工具必须给以照顾。”
       《纪要》提出了解决老干部离退休的后顾之忧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建立离退休制度的设想。在此基础上,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4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除了做思想工作并进行制度设计之外,陈云还身体力行支持离退休制度的建设。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陈云同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王震一起不再兼任国务院副总理,为全党和全国做出了榜样……(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