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73期
2024-03-27 16:00 知音官网发布
1970年毛泽东托斯诺给尼克松捎话始末
1970年的国庆大典上,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斯诺亲切交谈,他们亲密无间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其实,这是毛泽东给美国的一个信号,意在欢迎尼克松来中国访问。选定斯诺为中美传话人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与周恩来谈到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毛泽东表示:“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他要和中国进行一场先发制人的军事较量。苏联在搞欧洲的统一战线,似乎要对我们形成一个国际上的包围圈,所以我们不能不有所行动。”
周恩来说出他对毛泽东一番话的理解:“主席的意思是,我们也不妨组织另一条国际统一战线,用以对付苏联的外交包围,是吗?”毛泽东笑了:“正是此意。勃列日涅夫可以联合西德的勃兰特,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也联合美国的尼克松呢?”
毛泽东的惊人谈话,连对国际外交游刃有余的周恩来也感到吃惊,毕竟当时“文革”硝烟未消,他谨慎地表明态度:“主席的这一战略决策如变成现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国内我们对联合美国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宣传才行,在国际上恐怕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舆论准备工作才行。因为人们一下子无法转弯,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会这样认为:在中国人民眼里,美国永远是头号敌人。美国是同帝国主义与战争这类字眼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联合美国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行。”
毛泽东深以为然:“这就是我请你来的原因,我们现在急需宣传,急需寻找一位传媒。因为我们不仅要将我们联合美国的主张传递出去,让白宫的领导者知道我们方面的意图,同时我们也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去……可是,谁能为我们承担如此重任呢?”
周恩来忽然想起一个人来——30年代到过延安的埃德加·斯诺,他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后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曾震惊西方世界。1960年和1965年,他又先后两次来中国访问。毛泽东当即同意了这一人选。
当时,埃德加·斯诺正旅居在瑞士一个叫尼翁的小镇。20世纪50年代初斯诺回到美国以后,本来有一个前往新中国进行访问的计划,可就在他即将成行之际,美国奉行的“麦卡锡主义”迫使他不得不放弃此行。原因是他和中共领导人关系密切,上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黑名单,美国政府因此限制斯诺的自由,拒不签发他前往中国的采访证。因此,斯诺后来只好旅居瑞士。
一直到1960年,斯诺才得到—个前去中国的机会。1965年,他再次经欧洲来到中国。“文革”开始后,斯诺曾两次申请前往中国采访,但因受到江青等人的阻挠而未果。
和毛泽东进行了5个小时的交谈
1970年初,一位巴黎报界的老朋友忽然给斯诺打来一个电话,约他在方便时前来巴黎。后来,他才知道,托巴黎朋友打来电话的人,竟然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黄镇热情地接待了斯诺。8月,斯诺和他的妻子洛伊斯·惠勒·斯诺女士,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正式邀请。
10月1日上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了老朋友斯诺。他和斯诺在天安门上的交谈画面被摄影师摄入镜头,并被隆重地刊登在翌日《人民日报》的首版上。这件事在当时仇视美帝国主义的中国,无疑是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
斯诺和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见面以后,很快就前往南方访问,进入冬季时斯诺才回到北京。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在他出发前还有可能见他,于是,斯诺就住进了距中南海较近的北京饭店。
12月18日凌晨4点半,熟睡的斯诺忽然被人叫醒,客房外等候着几位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其中就有斯诺熟悉的译员唐闻生。她告诉睡眼惺忪的斯诺:“毛主席请您马上到中南海去。斯诺先生,主席说请您不必换睡衣,不拘形式,来吃早饭。”
交谈从凌晨5点开始,进行了5个小时。交谈开始时,斯诺就以职业记者的口气向毛泽东提问:“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即主席对我谈这些情况,是供公开发表,还是作为背景资料,还是朋友之间的交谈,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毛泽东马上表示:“不供发表。就是作为学者、研究者研究社会情况,研究将来,研究历史嘛。”谈话就这样如友人闲聊一样开始了……(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