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2年10月 上半月版

2023-01-18 15:41 知音官网发布

“隐入尘烟”的海清:那么土却那么动人/许晓迪 
 
       2020年1月,演员海清来到甘肃张掖高台县花墙子村,第一感觉,“很蒙”。
  在新戏《隐入尘烟》里,她演曹贵英,一个西北村妇,身体残疾,不能生育,还有小便失禁的毛病,嫁给了同样被家人嫌弃的“老光棍”马有铁(武仁林饰)。两人用心经营着日子,养鸡、喂驴、播撒麦子,用片砖片瓦搭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海清住在导演李睿珺的小姨家。那已是当地很好的房子,有塑钢门窗,但没暖气。她到的第一天就病倒了,发起了高烧。
  小姨家的院子里有很多动物,驴、羊、鸡,见了生人就横冲直撞。一次,海清一边上厕所,一边和别人视频。门没拴,一只公羊悄悄潜入,在她身后,温热的鼻息猛地喷来。她吓了一跳,手机掉进旱厕。大公羊也吓到了,当晚拒绝吃玉米。
  2022年7月6日,《隐入尘烟》的首映式上,海清又讲起这个故事。这是整个宣传期唯一出圈的话题。
  截至7月26日,《隐入尘烟》豆瓣评分8.4,是2022年至今最高分的华语电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上下徘徊的排片率和1372万元的票房。就像电影中有铁和贵英,辛苦劳作,土里刨食,一年收成卖得3974块钱,刨去化肥种子,留在口袋里的,不过2400元整。
  在电影的大工业流水生产线上,这是一场家庭作坊式的劳作,将被消费群体和主流观众排除在外的土地、村庄、农民,重新回到银幕之上。而那个忙着在各种剧集中买房、驯夫、“鸡娃”的海清,那些从她嘴里喷薄而出的都市中产的生存焦虑,也随之“隐入尘烟”。从腊月农闲的寒冬到庄稼收获的秋日,她陪着“贵英”,完整地走过一遭。
土地里的电影
  2019年底,李睿珺把《隐入尘烟》的剧本发给海清,两天后收到回复:“很喜欢,愿意来。”他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留出一年时间,去他的家乡花墙子村,全程说当地方言。
  第二年的春节,海清是在李睿珺小姨家过的。南京人,吃不惯辣子和馍馍,一桌菜,只能吃几筷子西蓝花。冬天是农闲,她跟着小姨包包子、拧麻花。正月十五,她接生了小羊,一上午守着,看它被舔干了血,在太阳底下走出第一步。
  开春后,换上棉裤棉袄,戴上头巾,海清跟着小姨夫下地干活,整天趴在地上,腰都快断了。她在台词本上,一个字一个字标发音,晚上跟大伙儿一起喝酒、看电视、聊家长里短。
  在村子里,海清到处找适合贵英的衣服。“捡小姨不穿的旧衣服、小姨夫的裤子和奶奶的头巾,洗,用锉刀锉,放在太阳下晒,自己做旧。”贵英的棉袄,是从邻居家淘换的;结婚新房里的被褥,是李睿珺小时候盖的,有尘螨,她起了严重的疹子。
  贵英是个残疾人,海清观察村里腿脚不好的老人,给她设计了动作:外八字,双腿打直,身体侧弯,左手抖动。每天这么一瘸一拐地走,把步态固定下来,也落下了脊柱侧弯的毛病。她没事就坐在地头,不戴墨镜看烈日下的村庄,时间长了,眼底长出晒斑。
  待了一段时间,海清能听懂大部分方言,能抓个馍馍蘸上辣椒就吃,和动物们也熟络了,电影里的驴,把她当作了家人,生下的小驴也老跟着她,把头搁在她手上睡觉。一次,海清和李睿珺去县城,路过代言的金饰柜台,李睿珺让她站在自己的巨幅海报下,服务员根本没搭理。李睿珺知道,女主角贵英成了。
  男主角有铁却迟迟找不到。没有职业男演员愿意留出一年档期,只为一个角色。李睿珺决定,让小姨夫来演。
  小姨夫武仁林,种麦子、苞谷、豆角、土豆,养鸡、羊、猪,农闲时去酒泉和新疆打工,以前在外甥的电影里演过一些小角色。
  除了小姨夫,李睿珺还动用了不少亲人:父亲演村长,兼做置景和道具;母亲演贵英的嫂子,也负责召集村里的女性群演;哥哥演收粮食的老板,妻子演卖衣服的小贩,两人都给他做制片。
  作为一个“外来户”,海清和这个家庭手工作坊,一起工作、生活了10个月。所有的拍摄都依自然时序进行,麦子几月种,树几月发芽,候鸟几月来,蝌蚪几月出现……他们种了几亩地,春种夏收,边拍边种;养了鸡和猪,从破壳而出的小鸡到挺拔的公鸡母鸡,从头至尾没有“替身”;他们拉土、和泥、制砖,花了3个月,盖出一所房子……
  “既然农民把生命交给时间和土地,那我们也把电影交还给时间和土地。”李睿珺说,他相信土地可以长出粮食,也会长出艺术、文学、舞蹈、音乐,长出电影。
麦子能说个啥?
  海清很喜欢的一场戏,是贵英给有铁送热水。
  有铁牵着驴车,去城里帮三哥拉家具,回家时,看到村口桥头等他的贵英,拿手电筒照着漆黑的夜路。她从怀里拿出装着热水的玻璃罐,为了让有铁喝上一口热水,水冷了就跑回家重灌,来回折腾了4趟。
  “那场戏也象征两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水的光影打在姨夫脸上,真的很美。”海清说。
  他们的爱情并不建立在物质或生育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自然之物的热爱与怜惜:用麦粒在手上按一朵花;用草编一只小驴;敲掉底的酒瓶挂在屋檐,风吹过,哨声一片;纸箱里孵着鸡崽,电灯透过孔洞,在破旧的土房里摇曳点点光亮……两个被遗忘、被抛弃的边缘人被土地收养,建立起自己的孤岛。
  麦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海清一个劲儿往田里跑,撵走鸟儿们,守护自己的麦子。姨夫知道了和她说,让它们吃吧,有些麦子就是让鸟儿吃的。她心里难过,又觉得姨夫说的是大实话。就像电影里疯子唱的,被风刮来刮去、被麻雀啄食、被驴啃了、被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万物有道,人各有命。
  影片最后,贵英落水离世,有铁一直握着那只草编的驴子。推土机推倒了新房,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印迹,最终隐入尘烟。
  “所有的美满、安稳,都太短了。但是贵英能遇到老四(有铁),彼此就是幸运的了,有的人一生都遇不见呢。”离开花墙子村后,海清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说道,“坏呀,死呀,空啊,蛀啊,这些都会发生的,这是正常的呀。有相见的时候也有分别的时候,迟早的事情。”
  她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她有一次看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男主角问神父,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痛苦?神父回答,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海清很困惑,害怕这句话是对的,又预感它可能是对的,跑去问“师傅”黄磊。黄磊说,对啊,人生是苦的,所以人在不停地寻找快乐。
  那正是海清不快乐的时候。5年前,她是江苏省歌舞剧团的正式员工,一个月工资800元钱,却动了当演员的心思。她在报纸中缝找到一个补习班,练舞间歇去上课,没时间吃饭,就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往嘴里塞包子。晚上也用功,经常看书到天亮。
  一年后,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1997级表演班,成为黄磊的学生。
  大学四年,海清是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每天6点多起来出晨功,半夜还在操场上高声念台词。除了用几天时间客串过一个角色,她老老实实待在学校,看书,读小说,拉片子,排话剧,演虎妞、繁漪。北影学费一年5800元钱,她觉得读书真贵,得学回来,学好了再接戏。
  毕业了,却无戏可拍。她考了两次北京人艺,都落榜了,考官下了判决书:不会演戏,不爱笑,以后拍电视剧都难。
  那段时间,她每天跑步、健身、学做菜,看了一两千部片子,想把生活填满,但心里是空的。
  2002年,海清在《玉观音》里饰演钟宁,交完房租,还没等剧杀青,片酬就花光了。很多类似的“大姐大”角色找上门来,她不想框住自己,都给拒了。窘迫时,兜里只剩几百块钱,只能回南京“啃老”。
  2003年的春天,导演林奕华在北京为话剧《半生缘》选角。海清一头短发、双眼惺忪地出现,说本来在睡午觉,接到电话就过来了。话剧里,海清演石翠芝,刘若英演顾曼桢,前者一身粉红、粉蓝,娇艳、感性;后者灰绿色系,清丽、理智。
  几年后,海清凭《双面胶》中的泼辣媳妇一鸣惊人,林奕华想起当时有人说,海清在班上的绰号是“小刘若英”,“事过境迁的今日,谁都不会把一杯‘奶茶’与一杯‘伏特加’给搞混了”。
等待与忍耐
  2006年,导演滕华涛筹备《双面胶》,海清看剧本,开头一句“胡丽娟,一笑,咧着牙龈,一嘴四环素牙”,她想,这不就是我吗?从8月到12月,她耐心等着,什么活儿都不敢接,一波三折,终于进了组。
  在剧组,海清的剧本摊开,到处都有标记,五颜六色,得了个外号叫“七彩神笔”。圣诞、元旦、导演生日,甚至自己的生日,剧组的人张罗庆祝,她都不去,每晚在酒店研究剧本和台词,第二天和谁有对手戏,她就会把人截住,彼此对通顺了才罢休。
  《双面胶》火了,海清从此开启了她的“媳妇时代”。从《蜗居》到《媳妇的美好时代》,从《小别离》到《小欢喜》,她在丈夫和婆婆之间周旋,为买房筹钱焦虑,为孩子学习操心,将时代变迁中中年女性遭遇的困境与难题,以及她们内心的褶皱与微澜,一一摊开。
  与之相伴的,则是桎梏和困境——被困在“媳妇”的标签中,困在越发扁平、单一、刻板的荧屏形象里,困在城市中产的功利、烦心与聒噪中。
  3年前的FIRST青年影展上,海清在手机上写了一段话,上台后照着念,主题是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对此,有人理解支持,也有人质疑,认为她刻意卖惨,“情商堪忧”。海清的回应是:“既然一个石头投下去了,就不惧面对水中不同方向的涟漪。”
  发表完这段言论的半年后,海清去了花墙子村。她不知道能不能演好贵英,所以放下所有的自己,在劳动和生活中,学着做一个农民。“从思想到眼神、到肢体语言,我必须要先成为她,才可以演好她,这是我跟我自己的一个对话。”
  这个过程很慢,但海清不怕等待。
  在花墙子村,天气渐渐转暖后,海清开始绕着村里的路跑步,目的地是水管所。每一天,她都会和放羊的人相遇,后来熟悉了,彼此打一声招呼。对方始终不知道,她是个明星。
  开春之后,水库的冰开始融化,“从水的深处传来‘咔啦咔啦’的声音”。她站在边上,拍下照片,录下声音。那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的声音,她觉得很美妙,也很震撼。
  “冰不是忽然被砸裂的,你也砸不裂它,砸不碎,就得用温度和时间去化掉它,缓缓地,缓缓地,还不能去做斗争。就只能用——假以时日。”
  她如此描述这个过程,正如她慢慢变成“贵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