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3年12月 下半月版
2024-01-12 17:51 知音官网发布
不一样的焰火:从煤矿工到火箭专家的追梦之旅
楠 迪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基础级和远征一号S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每当人类探索太空前进一步,有一部电影就会被网友们提起,那就是1999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十月的天空》。楠 迪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师霍默·希坎姆的自传《火箭小子》。1957年,在美国的一个煤矿小镇上,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出生就被预设好了命运——成为和父辈一样的煤矿工人。可17岁的高中生霍默却有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梦想——造火箭。在所有人的嘲笑声中,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竟然真地造出了火箭,并从此改变命运,最终进入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
刘慈欣在其代表作《三体》中曾经说过:“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有人在仰望星空。”这句话就是对霍默逆袭人生的最好写照。
激发心中梦想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伴侣号”,这一消息传遍世界,引发了人们对地球以外宇宙的憧憬和期待。在美国西维吉尼亚州一个产煤小镇煤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观看“伴侣号”划过黎明前的天空。这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以每小时18000英里的速度划过天空,每个人都为这一壮观景象震惊不已。
人群散去后,有一个男孩仍盯着已看不见“伴侣号”的天空。天空中点缀着钻石般的星星,每一颗都闪亮无比。男孩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激动:为什么苏联可以造出卫星?地球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此时,一个比钻石更加闪亮的梦想在他心中滋生。
这个男孩就是16岁的霍默·希坎姆,从出生起,他似乎就注定了成为煤矿工人的命运。在西维吉尼亚的煤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开采煤矿是所有家庭的收入来源。除了少数拿到橄榄球奖学金的学生能出去读大学之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重复父辈的工作和生活。但霍默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数学更是经常不及格,通过读书谋出路,对霍默来说几乎就是一条堵死的路。至于橄榄球奖,用哥哥吉姆的话说:“你这个瘦弱的身板上场参加比赛就是一个笑话。”
吉姆身材魁梧,有望获得橄榄球奖学金。父亲约翰·希坎姆对此感到欣慰,满心期待着大儿子出去读大学,小儿子霍默则留下来继承管理自己的煤矿开采场。然而,霍默有自己的理想:走出煤林,探索外面的世界。曾经,霍默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只是厌倦了煤林千篇一律的“黑”色。直到“伴侣号”的升空,点燃了他之前不明朗的梦想,他对自己和家人说:“我要造火箭。”
霍默的话让父母直摇头,觉得他疯了。吉姆不屑地说:“不要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霍默却不服气地说:“我是不会去挖煤的!”兄弟俩差点吵起来,父亲只得打圆场,说:“听我说,霍默,只要跟我铲煤,你就能变得强壮,下个秋天的比赛,你一定可以当上线卫。”
霍默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但当他进入黑黝黝的矿道时,就感觉眩晕窒息。一旁的煤矿工人打趣道:“霍默,这大铲子你能抡起来吗?”“看来你没有挖煤的天赋啊!”父亲打断他们,鼓励霍默:“加油!你和我一样,是真正的煤林人,手拿煤铲时,就会觉得自己是为了挖煤而生的。”
霍默心里呐喊着:“不!我不想这样!”他并非看不起挖煤工作,只是,他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过更有激情的生活。
1957年10月16日,吉姆赢得了橄榄球比赛奖金,家人欢欣鼓舞地讨论着他外出读书事宜。然而,霍默却突然宣布:“我决定着手制造一枚火箭,如同‘伴侣号’一般,不必真的发射到太空,但我仍想尝试。”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丝毫没有注意到家人诧异的眼神。他的父母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这孩子疯魔了!”
可霍默才不管家人怎么看他,很快就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试验。他将30支冲天炮的火药装进了一个玩具火箭的塑料模型里,并用胶布紧紧封口。看到他认真捣鼓着那枚绿色塑料火箭,小伙伴们都跑来问他:“霍默,你觉得它能飞多远?”霍默顾不上抬头,说:“大概能飞三四英里(约6公里)吧!”完成组装后,霍默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
然而,丰满的理想很快被现实击碎。这个用冲天炮和塑料玩具做的火箭不仅未能飞上天,还点燃了家里的篱笆院墙,掉落的火焰差点儿烧了父亲的衣服。父亲约翰急忙跳脚扑灭身上的火,而母亲提着水桶浇灭了篱笆院墙的火后,顺手拿起一根木棍,满村子追着霍默打。伙伴们在身后拍手,笑得直不起腰:“霍默,我看是你飞了三英里吧!”霍默满脸满手乌黑,抽抽搭搭哭着去找他的老师莱利:“我就是想造一枚火箭,一次实验失败了而已,可大家都嘲笑我。”莱利是霍默的科学老师,她耐心地告诉霍默:“你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火箭的知识,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盲目创造。炸药装在塑料里,只能炸,不能飞。”16岁的霍默惭愧之余,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寻找与火箭有关的书籍。
然而,煤林是一个传统的煤炭产业小镇,人们更关注地下的煤炭资源,而不是火箭为何能飞上天。就连图书馆馆长涂恩斯也不明白:“火箭书籍?那是什么书?”霍默认真地回答:“就是能解释‘伴侣号’如何飞到太空的书籍。”涂恩斯很热心,帮助霍默翻遍了整个图书馆,却只找到了一本儒勒·凡尔纳写的《从月球到地球》。然而,这本书并不能满足霍默的需求,他坐在图书馆门口,显得十分沮丧。
由于造火箭差点儿把家烧了,霍默成了学校里的笑柄,甚至有的老师也打趣他:“小伙子,下次发射火箭可一定邀请我去参加。”霍默羞红了脸,但他仍坚定地回应:“您放心,我一定能造出火箭的。”老师扶着眼镜笑出了眼泪,同学们则哄堂大笑。父亲约翰听说了霍默在学校的遭遇后,愤怒地警告儿子:“你就是煤矿工人的孩子,注定一辈子挖煤,不要异想天开造什么火箭,那是科学家的事情!”霍默第一次顶撞父亲:“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呢?”约翰被儿子的“雄心”气笑了,只得耐心地告诉霍默:“煤矿工人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职业,你瞧瞧我,你的父亲,如今的成就是多少人梦想拥有的?”父亲的话当然也有道理,但少年的内心依然坚定,父亲的梦想和成就并不能左右他的理想。
听说霍默在学校和家里都备受打击,莱利老师特意安慰他说:“煤林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辽阔,他们的老师和父母受限于眼界,也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我希望你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我想你一定能够做到!”老师的话让霍默热泪盈眶,从此,莱利老师成了他心里的一盏明灯……
少年们的实验
在莱利老师的鼓励下,霍默再次投入制造火箭的行动中。然而,煤林地区资源匮乏,难以找到相关的书籍,他能从哪里获取知识呢?突然,霍默想到了学校里的“怪胎”昆丁。昆丁是一个家境困难、性格孤僻、固执且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但他有着杰出的化学天赋。霍默眼前一亮,赶紧去找昆丁,急切地问他:“你知道火箭是怎么制造的吗?”昆丁告诉霍默:“你用冲天炮造火箭的方法是错误的,火箭的燃料应该使用氯酸钾和硫。”说完,昆丁还给霍默看了一本他的私人藏品。那是一本关于火箭制造的书籍,霍默看到书后如获至宝,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激动地邀请昆丁:“你能跟我一起制造火箭吗?”昆丁点点头,在这个人人谈论煤矿的小镇上,他也渴望找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昆丁加入后,霍默又找来另一个伙伴欧德尔,三个男孩正式开始了火箭的研制。根据书上的描述,他们锯下了一段空心铝管,打磨好一块圆锥形的石头,装在一起后,总算有了一点火箭的样子。霍默雄心勃勃,但昆丁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愣住了:“你要想办法将垫圈焊接到火箭底座上,这样才能让火药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最大强度的燃烧。”焊接是一门技术活,可三个小伙伴连焊枪都没有摸过,又怎么能将一片小小的垫圈焊接到火箭底座上,作为燃料室和喷管呢?
霍默摆弄着手上的火箭雏形,若有所思。夜深人静时,他敲开了父亲手下工人萨姆的家门。霍默递上从父亲那里偷来的一盒烟,说明了来意。可萨姆听了,使劲摇头道:“很抱歉,我不能帮你,否则我一定会被你父亲解雇。”萨姆知道,老板是反对儿子造火箭的。但是霍默不愿意放弃,他眼里闪着光,坚定地说:“你知道吗?当我在做着火箭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冯·布劳恩,我一定能成为他!” 冯·布劳恩是德国工程师,在火箭技术和太空探测方面都有卓越成就。萨姆虽然对此不了解,但他还是被霍默眼里的光芒打动了,决定帮助他。
垫圈的问题解决了,伙伴们很兴奋。霍默急切地说:“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火箭升天了!”霍默和伙伴们满怀期待地在火箭上写上了“海雀1号”,准备在一片空地上开始实验。这一次,火箭成功地飞上了天空。然而,巨大的喜悦仅持续了几秒钟,灾难再次降临了。伴随着“嗖”的一声,火箭不受控制地朝着霍默父亲工作的矿区飞去。当霍默和伙伴们一路追寻过去时,才发现乱窜的火箭砸坏了父亲办公室的玻璃,并差点伤害了路上的行人。父亲勃然大怒,严厉禁止霍默再进行“乱七八糟的实验”。霍默还想争辩,父亲却没有耐心再听,将他存放在库房里的所有实验材料都扔进了垃圾桶。
当天晚上,大雨如瓢泼般倾泻而下。在雨中,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垃圾桶旁边,他一个个捡起实验的材料,紧紧抱在胸前……
继续在家里进行实验已经不可能了,于是霍默和小伙伴们瞒着家里人,带着好几箱材料,走了8英里,找到了一片人迹罕至的空地。为了给自己的实验增添一些仪式感,霍默和小伙伴们竖起了一面写着“煤林火箭署”的旗子,搭建了安全屋、发射台,甚至还有静止实验支架。建立好基地后,霍默回到学校,自然又遭到了一大拨嘲笑。所有人都在议论着他再次失败的火箭计划,但霍默充耳不闻。
只要有时间,霍默就待在自己的火箭基地。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火箭从“海雀1号”一直到了“海雀N号”。虽然连续失败,但霍默跟伙伴们每次都在失败中总结了原因。他们发现刚发射的时候,火箭还能往天上飞去,然而还不到一秒钟,火箭的方向就变得不受控制,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到处乱窜。昆丁连续几个晚上都在查阅资料,试图找到原因。霍默则跟欧德尔一起去找了莱利老师,并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本《导弹火箭设计原理》。这本书是莱利老师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为霍默买回来的。看着如饥似渴翻阅书籍的孩子们,莱利老师再次给出了鼓励:“只要努力,你们也可以成为冯·布劳恩。”受到鼓舞,男孩们信心大增。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霍默和伙伴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火箭底部的垫圈无法承受燃料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而熔化了,垫圈变得不完整,进而使整个火箭的力量产生偏差,使得飞行方向变得难以控制。昆丁告诉大家:“要确保垫圈能承受高温,我们必须使用最优质的钢材。”于是,霍默决定前往父亲的矿场挖煤,只有通过努力赚取足够的钱,他们才能购买到最好的钢材来改进火箭。
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霍默成了一名煤矿工人,他与父亲达成协议:“我好好挖煤,但我的酬劳要自己保存。”经过几天的艰苦劳动,霍默拿着从父亲那里赚到的20美金去购买了质量最好的钢材。有了优质的钢材,垫圈总算能够承受高温而不再熔化,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连续数次的实验中,火箭似乎都变成了“礼炮”,短则一秒,长则五六秒,霍默总会听到“砰”的一声,“海雀N号”就爆炸了,实验又遇到了新的瓶颈。
火箭梦终实现
霍默和伙伴们陷入困境,一时无法找到火箭升空后发生爆炸的原因。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霍默和化学天才昆丁重新分析了所使用的燃料。他们发现,由于一直使用固体燃料,通过氯酸钾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作为推进剂,但固体燃料中那些微小的细泡却形成了小型的燃烧室,导致了爆炸。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霍默跑去请教了小镇上制造鞭炮的专家,昆丁则用一根铁管对燃料的配比和成分进行不断的调试。最终,他们加入了高纯度酒精作为液体黏合剂,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半固体燃料。
男孩们准备再次尝试发射火箭,他们相信这次一定能成功,于是充满信心地邀请莱利老师一起观看。在前往发射场的路上,男孩们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然而,当他们到达后,却发现基地已经被围观的居民包围了,霍默在人群中发现了哥哥的身影。显然,居民们都是来看热闹的。霍默心中一动:“这个时刻,父亲应该跟我一起见证。”霍默跑回矿场,邀请父亲:“我请您参观火箭发射。”
其实,约翰早就发现霍默仍在偷偷追求着自己的火箭梦想,但他没忍心点破。此刻面对儿子的邀请,他停下了手里的工作,沉默了片刻,问:“什么时候?”霍默兴奋地回答:“就是现在!”
霍默带着父亲来到了基地。他知道,如果这次发射再失败,父亲可能不会再给他任何机会。霍默亲自安装好引线后,躲进了安全屋,然后颤抖着手点燃了引线。这一次,火箭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冲上了天空,观看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
少年成功研究出火箭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西维吉尼亚州,多家报纸争相报道了三个少年的创举,并称:祖辈只会挖煤的小镇,终于出现了科学家!一夜之间,这三个少年成了小镇上的名人。
然而,就在男孩们准备带着火箭去参加科技展的时候,警察找到了他们。原来,附近发生了一场森林火灾,警察认为,是他们发射的火箭引起了火灾。警察不由分说逮捕了他们,幸运的是,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最终被家长保释了出来。霍默回家后,感受到了家里的压抑,父亲约翰说:“梦想实现了,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读完高中,到自家矿场工作呢?”
父亲的话,霍默并没有听进去,他满脑子都想着另一个问题:他和两个伙伴找遍了周边,都没有找到火箭残骸。火箭到底落在了哪里?它真的是引起森林火灾的元凶吗?
然而,壮志未酬,变故却发生了。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父亲约翰的工地上发生了一起事故,一名工人不幸丧生,约翰为了救他,也受了重伤。在支付了工人的抚恤金后,约翰再也无法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见父亲失去了劳动能力,哥哥又考上了大学,霍默无奈决定替父亲去煤场工作。
在日复一日的地下工作中,黑漆漆的矿井里只有铲子击打岩石的“哐哐”声。每次下井都要待十几小时,全靠头灯照明。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消沉和精神空洞,但为了家庭责任,霍默坚持了下来。
在旁人看来,霍默似乎已经融入了矿场的工作。但其实,他根本没有变。无数个深夜,他对着那本《导弹设计原理》,整夜不停地演算,计算着那枚失踪的火箭的高度和射程。他想,如果能找到那枚去向不明的火箭,就能证明自己和伙伴们的清白,证明他们的火箭不是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那么,他就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想了。
尽管霍默的数学不好,但好在还有学霸昆丁帮忙。昆丁根据他推导出的公式,计算出了火箭大致的落点范围。就这样,他们找到了失踪的火箭残骸,并最终发现引起火灾的其实是附近机场投下的一枚航空用的照明弹。
洗刷冤屈后,霍默心中的梦想又苏醒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休养治疗,父亲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在这一年中,霍默主动承担起了家庭责任,但也变得十分消沉、沉默寡言。这让约翰深感心痛。当他身体恢复并可以重返矿场时,他对霍默说:“现在,就轮到我这个父亲为了守护儿子的梦想而努力了!”
霍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间竟泣不成声……
重返学校的霍默带着他的火箭参加科技展览,毫无意外地拿回了第一名的奖杯。作为种子选手,他代表两位伙伴前往印第安纳波利斯参加全国科学展,并荣获最高学术成就奖。此后,不少知名大学纷纷向他和他的两位伙伴伸出了橄榄枝。
为了感激父亲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与鼓励,霍默决定在小镇上发射最后一枚火箭。他再次邀请父亲前来参观,并希望由父亲亲自按下发射按钮。在众人的倒数声中,约翰按下了按钮,火箭笔直地冲入云霄。这一幕让约翰深感震撼,眼中满是对儿子的骄傲与肯定。
霍默、昆丁和欧德尔打破了煤林的传统,他们没有拿到橄榄球奖学金,但仍然走出了煤林,打破了“注定要成为矿工”的命运。昆丁后来成为石油化学工程师,欧德尔成了银行家,霍默则进入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并于1964年获得工业工程学学士学位。毕业后,霍默成为美国陆军导弹司令部的工程师。37岁时,霍默加入NASA,成为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宇航工程师,负责宇航员的太空实验室和航天飞行任务的训练,并负责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载荷培训管理。
即使身在矿井,也要仰望星空。来自挖煤小镇的男孩霍默·希坎姆,终于在浩瀚宇宙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是梦想的力量,也是坚持的力量。
编 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