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91期
2024-09-09 17:15 知音官网发布
南昌起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发端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纠正了放弃党对军队领导权和指挥权的错误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步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的历史时期。南昌起义军的来源与构成
从南昌起义的骨干力量来看,起义所依靠的部队是“党在大革命时期培植和给予重要影响的正规革命武装的主要部分”。
据刘伯承于1928年6月至7月间所撰写的《南昌暴动始末记》记载:“南昌起义总兵力约2.3万人。其中,叶挺第11军第24师总兵力5500人;周士第第4军第25师5000人;贺龙第20军总兵力约7500人;蔡廷锴第11军第10师总兵力5000人。”
以叶挺独立团为例,第11军第24师是由叶挺直接指挥的,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是以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以此计算,叶挺直接指挥或影响的部队至少占到总兵力的近四成,即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扩建而成的部队是参加南昌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叶挺独立团源自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队”。组建过程中,叶挺坚持部队均置于党直接掌握之下,团均建立党支部,营建立党小组。独立团党组织建立后,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攻占武汉后,上述各团党组织改由中共湖北省军委领导(后再改由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中共中央早在1927年7月中旬在武汉开会时就决定发动南昌起义,但共产国际由于对争取国民党左派抱有幻想,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态度一直处于矛盾和犹豫中。就在南昌起义即将举行的关键时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赶赴南昌。在前委会上,张国焘主张起义一定要得到张发奎(注:时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叶挺、贺龙都是其部下)的同意方能举行。
激烈的争论持续了两天一夜,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周恩来审时度势,冲破共产国际的束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举行起义的决断:“我党应站在起义的领导地位,再不能依靠张发奎,起义不能推迟,更不能停止。”
当南昌起义最终遭受失败后,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罗明纳兹将失败的根源推到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的头上,并给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全体成员以“警告”处分。而事实上,这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决断自己事务这一事实。
南昌起义的决策制定
南昌起义前夕,中共中央曾考虑到我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大部分都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建制里,因此想争取联合该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一起参加起义,然后重回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再图北伐。
后来发现张发奎与汪精卫相互勾结,企图以开会的名义,解除准备参与起义的将领贺龙、叶挺的兵权。于是,中共前敌委员会毅然放弃了联合张发奎的打算,决定独立发动南昌起义。
在新组建的中共中央5人政治局7月中旬决定“武装暴动的新政策”后,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李立三、邓中夏等即去九江开展工作,聂荣臻、贺昌等即联络叶、贺部队。7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前敌委员会,积极主动地负责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尤其是前委书记周恩来,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精心组织筹划起义中的重大事宜。
从对起义的组织领导来讲,中共前敌委员会发挥了核心作用。周恩来在征询贺龙意见时,贺龙表示甚为支持,在他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情况下,坚定地向周恩来表示:“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身为共产党员的起义领导人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更是听党指挥,忠诚不贰。贺龙、郭沫若在南下广东抵达瑞金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出起义的决策已定,但对起义地点则未事先确定。周恩来对当时敌我兵力分布态势等因素作了综合考量,认为将起义地点选择在九江不可取,九江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港口,长江沿岸都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驻扎,因而把地点选在南昌比九江更为有利……(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