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07期
2024-12-18 16:59 知音官网发布
毛泽东军事解决边境危机的时机把握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超高的军事斗争艺术及时识别、制造、夺取解决边境危机的重大历史契机,亲自领导了包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在内的几场局部性战争,成功破解了长期困扰新中国国家安全的棘手难题。在国际力量的纵横捭阖中把握战略契机
美苏两强相争是冷战时期世界战略格局的基本特点,中国作为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成员,始终处于这种国际战略格局的经纬交织之中。毛泽东始终高度关注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善于在其中发现和把握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积极的国家战略调整应对,确保不失天赐良机、力争精准解决问题。
例如,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前,毛泽东就对这场战争打不打,什么时候打,进行了长期的思考。1959年至1962年,中国一直承受着来自西南方向印度、东南方向美蒋两线的巨大安全压力。当时,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在东南,西南方向则一直保持克制,竭尽外交努力与印度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但印度尼赫鲁政府在美、苏两强的支持下有恃无恐,顽固推行“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当时的情况是,苏联把中苏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支持印度,以达到与美国争夺印度并利用印度进行反华的双重目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利用中印边界问题煽风点火,挑拨中印关系,阴谋把印度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使印度成为他们在亚洲实现其战略利益的重要伙伴,二者都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对此,毛泽东于60年代初,多次指示抓紧拟定应对印军侵略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动向。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无暇他顾,苏联更是在危机中主动强化同中国的关系,暂时改变了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在我外交照会的答复中积极肯定我可能采取的对印军事行动,以博取中国更多的支持。
古巴导弹危机从1962年10月15日爆发至11月20日结束,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即由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毛泽东正是清晰判断这时的国际环境对我实施反击作战极为有利,果断把握了这一契机。
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趋紧。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大量驻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的国防重点被迫转移到北方,但同时必须应对来自西南方向美国武装侵越的军事威胁。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一改前任的军事战略,奉行现实威慑战略,开始收缩全球军事力量。1969年至1973年,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尤其是1973年越南南北双方停战协议生效后,美军加速撤离越南南方。此一时期,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亦实行中立政策。正是充分把握这一大国实施战略调整转移,军事力量部署真空,大国军事影响力和控制力短暂削弱之际,毛泽东断然决定出兵西沙,重创南越,巩固海疆。
创造解决边境危机的有利时机
毛泽东从不孤立看待战争问题,总是积极主动运作外交斗争、布局国家关系,为极有可能爆发的战争谋求有利战略态势。
60年代后,西南印度、北方苏联等方向的战事又一触即发,如何聚力主战方向、避免两线作战,是毛泽东外交斗争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为此,毛泽东提出“讲和平、联合多数,反战争、孤立少数”的外交斗争策略。
在指导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毛泽东强调,这次作战不仅仅是中印两国的事情,其中也包含对美和对苏的斗争。正确处理好对印同对美、对苏斗争三者的关系,对于控制战争态势至关重要。
60年代中后期,来自苏联方向的战争威胁急剧增长,中国的战略防御重点逐渐由南向北转移。为防止南北对美苏同时开战,毛泽东开始考虑调整外交斗争策略,重点缓解同美国的关系。此时,美国出于摆脱越战泥潭、联中抗苏的战略需要,也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全面解冻以及中美联合抗苏的战略端倪初显。很快,中国同西方、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建交,同中东欧国家外交关系也极大改善。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巩固以及美国对越政策的调整,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爆发前后,美国始终保持中立状态,尽管苏联暗中支持南越政权,甚至派出军舰在附近海域游弋,却慑于中美可能出现的进一步联合,以及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影响,最终未敢出兵干预……(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