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08期
2024-12-18 17:00 知音官网发布
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的三件大事
在伟大人物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是高度统一的,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魏斐德在谈到毛泽东时曾经说:“革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革命的实现就是他的自我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挫折就是他的挫折,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他的胜利”——其实,对于毛泽东是这样,对于邓小平来说,也是如此。形势与任务
今天回头看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风云变幻,那真是惊心动魄。
1971年,尼克松政府废除了黄金美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二战”后形成的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西方货币体系崩溃。那么,美元还能承担“世界货币”的功能吗?对此,美国想出的第一个办法是推行中东石油政策,核心是支持以色列和伊朗,但是,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并不顺利。
第二个办法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当时的中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西方和苏联的长期封锁,中国的生产能力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被封锁和压制的状态。如果解除对中国的封锁,能够不断扩大对中国的投资,这对于扩大美国的贸易,解除美元货币的危机,具有关键作用。同时,美国也考虑到,改善中美关系,可以平衡苏联对于美国的压力。基于以上种种的利益考虑,尼克松决定访问中国。而毛泽东决定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选择,当然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美国迫切要解决自身的危机,同时也是我们与霸权主义斗争的结果,当年能够这样认识问题的人很少,而明确指出这一点的,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1980年1月召开的中央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在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分别是: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经济建设。
其中,反对霸权主义是第一件,是前提。他表示:要把国际的大形势看清楚。现在霸权主义要打仗,而我们则需要长一点的和平时间,所以,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如果搞得好,就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和平时间,我们有比较长一点的时间搞建设,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在访美期间发表讲话,重申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他说,有人以为,中国现在改善中美关系,这是中国有求于人,是中国有求于美国,美国无求于中国,这是完全的误解,改善中美关系,特别是加强经济贸易往来,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会干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中国更不会。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开放是主动的开放,不是被动的开放,是有前提有原则的开放,而这个原则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祖国统一。这就是邓小平所说80年代“三件大事”中,前两件大事之间的必然联系。
邓小平说,关于开放,引进外资,从根本上说,要符合我们的利益。一切从中国的利益出发,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开放,更要讲独立自主。这就是邓小平的风格。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国友人时,讲明了中国能够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四个条件。
第一是中国地方大,有丰富的资源,发挥出来,是了不起的力量。第二是我们新中国形成了物质的基础,包括200万台机床,1亿吨原油,6亿吨煤炭,等等。第三是我们中国人不笨,我们的人民非常勤劳,我们的社会风气很好。第四是我们有了国际合作的条件,这个条件过去没有,现在开始有了。有了这四个条件,中国人是能够把现代化搞成功的,他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有这个信心,是相信这个事业能够成功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所说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加快经济发展,他说,只有加快经济建设,才能增加我们的实力,有了实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也才能有条件援助发展中国家。而且,只有加快经济建设,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我们才会有稳定,有好的社会风气、政治局面……(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