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4年8月·月末版

2024-09-09 17:14 知音官网发布


 
大国工匠百炼成钢:驰风骋雨,锁缚气海油龙
袁正琴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有一位土专家,他叫谭文波。扎根油田32年,从一名普通的试油工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然而,荣誉加身的他也曾有过逃离的念头,最终,是什么让他选择留下来呢?
扎根荒漠:事业在这里爱情在这里
       谭文波,1970年出生在重庆市。22岁那年,他从技校毕业后,带着父亲的叮嘱离开老家重庆,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脚步,来到新疆克拉玛依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谭文波在脑海中想象着油田的“美景”,然而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到达试油基地时,他傻眼了:“这哪是人能待的地方啊?”他想立即打道回府。可想到出门前父亲的叮嘱,谭文波打退堂鼓的心情迟滞了,他旋即收拾好心情,发誓一定要在边疆荒漠中干出个样子来。
       试油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加上谭文波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让他几乎绷不住了。彼时,韦书红的出现给了他新的希望。
       1993年,韦书红的哥哥将她带到油田上班,谭文波办事时遇到韦书红,瞬间被她吸引。但胆小的他不敢向韦书红表白,悄悄地熬了几个夜晚,用石头雕了一个雕塑:一匹野马,马背上驮着一位姑娘。
       一天黄昏时分,谭文波壮着胆子约韦书红在沙梁子上见面。见面后,谭文波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熬了几宿做的雕像递给韦书红,紧张地说:“这是我用石头雕刻的,如果你愿意,我想照顾你一辈子。”韦书红接过摆件仔细端详了好久。虽然她还不了解眼前这个男人,但这个精致的雕像,让她看到这个男人的用心。
       1994年初春,谭文波和韦书红在基地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夫妻俩聚少离多。为了让妻子不寂寞,谭文波省吃俭用一年,存钱为妻子买了一台电视机。两年后,韦书红怀孕,获知喜讯的谭文波赶回家,笨手笨脚地给妻子熬汤、炖补品。韦书红看着手忙脚乱的丈夫,心里暖暖的。
       只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天,谭文波又得返回塔里木。他承诺妻子,一定会赶回来陪妻子做产检。可当妻子产检时,他却总因为这样那样的事给耽误了。看着别的孕妇都有亲人陪伴,韦书红心里不免有些心酸。她也曾向谭文波抱怨发脾气,可不管她怎么生气,谭文波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她哄笑。
       1997年,儿子谭淞元出生,初为人父的谭文波回家照顾了妻儿整整一个月。那一个月里,他既要伺候妻子坐月子,又要照顾不足月的儿子,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韦书红看他太辛苦,想分担一下,都被他拒绝,“只要我在家,你就是女王,尽管吩咐我就行了。”听着丈夫难得的甜言蜜语,韦书红心里甜丝丝的。
       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谭文波很快被调入负责新技术研发的岗位。可进去后他才发现,一起工作的6个人,只有自己是技校毕业。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专业书籍,自学工程与技术的相关知识。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独立制作完成了防井口落物护板等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的能力也因此受到大家的认可。此后,谭文波搞研发的兴趣更浓了。
       由于谭文波常年在外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很是愧疚,总想为儿子做点什么。想到自己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废弃零件,他决定亲自动手给儿子做各种玩具。这样一来,每次休假回家,谭文波总能为儿子带回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玩具。
       儿子对这些特别的玩具爱不释手,即使爸爸不在家,只要看到这些玩具,总能想起爸爸的模样。
       有一次,他为了给儿子准备一份生日大礼,还专门去买了一个废旧的摩托车发动机,然后自己组装了一辆类似于卡丁车的小汽车,这车加上油还能开到40迈。当儿子看到这么个庞然大物时,激动坏了,当天就开着自己的专属座驾出门,羡煞方圆五里的小朋友。
       不仅如此,谭文波还在50平方米的家里建了一个父子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废旧电器。只要他在家,就会带着儿子“宅”在工作室里面倒腾。
       然而,谭文波在家的时间太有限了。一个冬天的晚上,儿子突然发起了高烧,韦书红抱着孩子去医院,可石油基地离医院太远,韦书红根本打不到车。那晚,她抱着生病的儿子在雪夜里走了40多分钟,才碰到一位好心的司机将其送到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指责韦书红:“孩子都烧成这样了,怎么才送来?”韦书红委屈得眼泪直打转。所幸治疗及时,孩子没有大碍。可谭文波却是一个星期后才匆匆赶回家。那一次,韦书红气得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理谭文波。而谭文波看着之前肉嘟嘟的儿子瘦了一圈,也心疼不已。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谭文波每天都会抽时间跟儿子沟通,哪怕是聊聊家常,聊聊新闻,也是一种父子之间的交流。
       有一次,儿子哭着给爸爸发消息,说收音机坏了。谭文波安慰儿子不要着急,随即远程指导儿子自己动手修理。最终,儿子在谭文波的指导下将收音机修好了。谭文波一边夸赞儿子很棒,一边鼓励儿子要像小男子汉一样帮妈妈做更多的事。
驰风骋雨:孜孜不倦练成“油田诸葛”
       2008年,谭文波在南疆塔河油田施工,一辆装载德国力士乐液压系统的电缆车液压泵发生故障,联系外国专家维修,得到回复:无法维修,只能换新的。然而,换泵需耗时半年,且价格昂贵。谭文波知道后,很不服气,“这不是故意卡我们的脖子嘛!”内心倔强的他主动请缨,保证一定解决这个难题。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厂房里三天三夜,终于拿出了一套修理方案。最终,他改“换”为“修”,直接为公司节省成本100多万元。
       一修成名的谭文波没有骄傲,反而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之后几年,他都利用公休假去西安、重庆等地拜师学艺。为省钱,就住最便宜的旅馆,但却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设备,买书籍。儿子问他:“你不觉得苦吗?”谭文波却摸着儿子的头说:“学到了新的知识,这苦吃得值!”
       通过不断学习,谭文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利用闲置材料对传统井下工具进行加工改造,成功新增打捞功能,使其能够在通井的同时进行碎块打捞,原本需要两次井下往复作业的工序变为一次。不仅如此,他发现公司用的电车点火电压过高,易伤电缆,便对稳压器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电缆使用寿命。
       之后,他听到同事们抱怨连续油管车排管、倒管作业非常费时,便利用捡来的材料和零部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连续油管液压助排器,直接将作业效率提高了30倍。
       一时间,谭文波名声大噪,大家都叫他“油田诸葛”“土专家”。面对这些恭维,谭文波心里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技校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2013年,由于安全隐患,使用火药作为动力的桥塞坐封工具很难再继续使用,可一时间又没有能替代的动力。谭文波获知后,再次主动请缨。然而,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好不容易将新型工具研发出来,可在实际应用中,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一时间,流言蜚语扑面而来,一些人又开始质疑谭文波,说他没有那金刚钻凭什么揽那瓷器活儿。听闻这些话,谭文波心里很不是滋味。韦书红宽慰丈夫:“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行,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呗。”妻子的洒脱也感染了谭文波,想想也是,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儿,怕啥闲言碎语,撸起袖子,干就完了。之后,他不仅没有打退堂鼓,还立下军令状:半个月解决问题!
       那段时间,他在试油公司特作一队厂房里一熬一个通宵。然而,这个实验是有一定风险的,谭文波不敢告诉妻子。实验开始前,他在手机拨号界面上输入了120三个数字,面色凝重地将手机交给门卫:“你要是看到里面情况不对,就赶紧拨出去……”幸运的是,实验成功了!
       后来韦书红听说这一故事时,急得当场就跟谭文波急了:“你不要命了,你就不想想孩子,想想家里……”谭文波却一笑而过:“我这不是好好的,啥子事没得嘛!”
       谭文波主导的这项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在世界上也属首例。由于他贡献巨大,同年,试油公司成立了谭文波工作室。
       自从谭文波的工作室成立后,韦书红就发现家里总是少了东西:微波炉不见了,电饭锅不见了……原来,这些都被谭文波搬到实验室用来辅助做实验了。韦书红哭笑不得,总笑话他:“别人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倒好,拿自己的东西贴补实验室。”谭文波也不生气,被妻子奚落也只是憨憨一笑。
铁汉柔情: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2015年,当谭文波带领研发的新型桥塞工具进入关键阶段时,老家传来母亲病情恶化的消息,谭文波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重庆。看着被病痛折磨得变了样的母亲,他心如刀割。可仅仅陪了母亲几天,他就不得不返程了。回到单位后,他连家都没回,换上衣服就钻进了厂房。大家都劝他休息下,可他不肯。然而没过几天,老家就传来母亲过世的消息。谭文波跪在母亲遗像前,悲痛不已。
       有一次,半夜突然刮起了12级大风,工作室的窗户直接被风刮走,就连不远处施工的塔吊也被吹倒了。谭文波担心不已,整夜守在工作室里看管那些器材。可他不知道的是,那天,大风把家里窗户的锁扣都刮断了,玻璃猛烈地碰撞着,韦书红只能用手肘把玻璃死死地顶住。那一晚,韦书红同样睁着眼睛不敢睡。
       事后,谭文波向妻子解释,他不是不担心家里,可他真的离不开,这些实验器材太珍贵了。看着面前愧疚的丈夫,韦书红不知道是该埋怨,还是该欣慰。她知道,在这个男人眼里,永远都是先有国才有家。
       转眼,儿子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谭文波想利用这次机会送儿子上学,好好和儿子相处相处。
       第一天,他们行驶了900公里到达星星峡。深夜,父子俩遥望星空,促膝长谈,谭文波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除去睡觉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不多。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造就自己的故事,也许不完美,也许不卓越,但必须有意义。”看着星空下深沉的父亲,儿子用力点了点头。
       他们途经嘉峪关时,车胎扎进一个螺丝钉,因一时半会找不到补胎的地方,谭文波只得把螺丝钉又顶了上去。儿子主动提出由他来观测路面,他时不时地提醒爸爸:“前面靠左有一个小坑,50米处有一个路障。”谭文波又借机教导儿子:“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风雨雷电,爸爸希望你能在蓝天白云下欢快舞蹈,也能在狂风暴雨中尽情歌唱。”
       儿子没想到,平时只会捣鼓电机和工具的爸爸,竟也能说出这么文绉绉的话。于是他俏皮地问爸爸:“你是不是为了教育我,特意去背书了?”看着调皮的儿子,谭文波是又好气又好笑。其实,谭文波从很早就把儿子当小大人看待,甚至经常和他讲自己工作中的难题,末了还问儿子自己该怎么办。每当那时,谭淞元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爸爸提供一些灵感和建议。尽管有时候儿子的想法很幼稚,但谭文波还是给予儿子最大的肯定。
       2018年,谭文波获得“大国工匠”称号。颁奖现场,主持人连线谭淞元,问他眼里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儿子是这样回答的:“我爸爸工作时废寝忘食,不要命,闲时,总会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带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惊喜!”儿子精辟且传神的总结,让谭文波热泪盈眶。然而,那场举国瞩目的颁奖晚会,韦书红没来得及看,当时她正在上夜班。她是第二天回到家里看的重播,她一边看,一边哭。作为妻子,她最清楚丈夫为此付出了多少。
       2022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时,亲切地对谭文波说,“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既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才。”面对习总书记的肯定与鼓励,谭文波激动万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加倍努力。
       扎根油田32年来,谭文波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小改小革80余项,创新成果5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他自己也先后荣获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有了成绩后,一些公司找到他,愿以百万高价购买他的新工具专利,还许诺可以把他儿子送到国外读书,学费全包。谭文波都一一回绝,他说:“做人要有良心。我只想认认真真把一件事干好,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2023年,韦书红退休,公司为了让她能更好地照顾到谭文波,特意让她返聘到创新工作室。夫妻俩终于结束两地分居,能长久地相伴左右了。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就是谭文波一生所追求的工匠精神。

编辑/吕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