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94期

2024-09-09 17:16 知音官网发布

筚路蓝缕:“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从全球视野来看,现代化表现为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过程。现代化最早发轫于西方社会,后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潮流,进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在西方社会影响下,中国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主动探索阶段,而后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通过革命与建设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构想是结合民族复兴愿望与社会革命展开的,集中体现在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索和实践中国现代化道路,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探索根本上展现为“主动的现代化”。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基本方案。一是政治现代化。毛泽东集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完整地阐明了革命的政治纲领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做主,既能通过国体形式确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能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政体保证人民行使主人的权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正确选择,有力指明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
       二是经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便将革命战争、经济建设与实现经济现代化联系起来。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经济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
       三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国家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已提出的目标。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方式上主张建设“工业现代化”,提出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如1949年,我国现代化工业产值只占工农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因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开始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大量存在,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都十分落后。毛泽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曾形象地把当时的国情概括为“一穷二白”。经过全国人民3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有了新的气象,国家政权得以初步巩固。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之后,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1951年,中共中央编制的“一五”计划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决定在1953年正式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