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96期
2024-09-09 17:16 知音官网发布
邓小平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站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敏锐洞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国内外力量推进对外开放,为此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早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
1986年3月,邓小平对有关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在其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战略性地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发展高科技的重点。按照邓小平的批示时间,该计划后被称为“863计划”,它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985年3月,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中央随即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此后短短几年,大批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大院大所,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之路。一些科技资源密集区还出现了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重要论断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基于中国改革十多年的具体实践,邓小平对于科技产业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多次参观高科技企业,敏锐地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同时勉励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
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相继启动,中国科学院与高等学校、国防科研机构、三线工厂等挖掘已有国防军工储备,走上了一条探索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改革之路,不仅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还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拓国际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跨国公司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并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还通过人才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技术外溢,直接提高了所在地企业的高新技术水平。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自1978年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否定价值规律、要求回到计划经济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邓小平明确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国际化方向。
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1980年起,随着经济特区的创立,“三资”企业(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类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国土地、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优势,陆续进入中国投资。
1989年,拥有全国“三资”企业总数一半以上的广东省,率先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了“全国外贸看广东”的局面。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发动机。
1990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和运行的起点。针对发展初期股票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